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济南市教育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通过精心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能力、送温暖的“四送”活动,赋能毕业生就业创业,让毕业生安心,让家长放心。
送准政策,把高校学生留下来
一是畅通政策沟通渠道。专门成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班,主动联系,靠上服务,加强与52所驻济各级各类高校(其中市属高职院校12所)、37所中职学校的联系与服务,确保就业政策沟通传递无障碍。
二是主动作为营造氛围。与市人社局共同实施“选择济南共赢未来”毕业生就业行动,主动走进各大中专学校开展招才引智政策宣传服务,面向驻济高校毕业生及来济就业人才设立“泉城奖学金”、就业实习补贴、驻济高校“留才奖”等政策,为人才集聚济南营造浓厚氛围。
三是千方百计提供岗位。2021年全市教育系统将通过赴高校引才、公费师范生安置、公开招聘等形式,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市教育局还将组织到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双选会,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济南教师队伍,让更多优秀人才选择留在济南。
送好服务,把就业水平提上来
一是有章可循、服务有序。作为师范类毕业生来济就业的主管部门,市教育局紧密配合人社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济南市大学生预就业工程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为师范生就业创业提供保障。同时,坚持“以生为本”,强化服务育人,实施“全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创新做好毕业生招聘、报到与实名登记、调整与改派、档案转递等工作,畅通毕业生来济留济就业渠道。
二是精准帮扶、破难有方。准确掌握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就业服务,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同时,简化毕业生就业手续,优化就业手续办理“一站式”服务,推广使用电子报到证,推出一批就业服务“秒办”“简办”事项,通过网上就业双选会、视频面试等形式,提高就业服务的科学性、即时性和高效性。
送上能力,把自身素质强起来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济南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济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基础上,市教育局积极推进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集聚区载体建设,与济南市人力资本产业园洽谈,将国内外青年创新创业载体平台纳入全球人力资本产业中心二期建设方案,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二是完善培养体系。完善应用型人才一体化培养体系,扩大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构建纵向贯通的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
三是实施能力提升。主动对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对接数字化平台,推行产教融合“145+X”项目培育计划。实施技能惠民计划,开放市直属和区县所属15所公办中职学校的120个专业点,面向社会开展无偿专业技能培训。通过搭建一个教育与社会、高校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更加直接、更加紧密、更加稳定、更加持久的协调协同协作平台,密切政府、高校、行业、企业联系,并以系统性、整体性、战略性思维,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转变和机制调整,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送给温暖,把就业责任扛起来
一是构建就业“大生态”。引领各学校牢固树立“为每名学生就业铺路搭桥”的观念,实施“领导负责、中心统筹、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体系。强化职能职责、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
二是整合就业“大资源”。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多渠道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整合“线上+线下”服务,各学校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引导毕业生开展线上平台求职、面试、签约,开展线下校园招聘、政策宣讲、就业指导等,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指导、全过程跟踪。截至目前,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0万余个。
三是开创就业“新路径”。运用“互联网+就业”思维,优化创新供需对接方式,不断增强毕业生适应“云就业”和新业态的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数据开放共享等新技术,精准推送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无缝对接”。持续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通过组织网上招聘会、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拓宽校园招聘主渠道等方式精准匹配,实现就业工作线下线上稳步推进。